中國紅星宣紙掃一掃 關(guān)注我們
央視網(wǎng)消息:青春點亮夢想,匠心傳承文化。宣紙產(chǎn)于安徽涇縣,是中國傳統(tǒng)的古典書畫用紙,文房四寶之一。別看這薄薄的一張紙,它的制作工藝不僅復(fù)雜、操作難度也很大,需要經(jīng)過100多道手工工序。《青春匠心》走進兩位年輕的宣紙制作匠人,去看看“老手藝”遇上“新匠人”,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。
宣紙,因其精美的制作工藝和獨特的書寫特性,早已成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張名片,更有“紙壽千年”的美譽。一張潤墨好、抗老化、防蟲蛀、不變形的宣紙,要經(jīng)過108道工序。一張張薄如蟬翼的宣紙,不僅承載著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化,更凝結(jié)著匠人們的專注與磨礪。
撈紙工 管家明:撈紙一般需要兩名工人,我是一名掌簾工,紙張的好壞、勻度都需要掌簾工來判斷。
90后的管家明從事宣紙制作已經(jīng)10年。一槽紙漿,一張竹簾,就是他和同伴的陣地,左抄一下、右抄一下,一張宣紙的雛形就產(chǎn)生了。對于管家明來說,彎腰打撈、跨步轉(zhuǎn)身,這樣的動作他每天都得重復(fù)上千遍。但是宣紙的好與壞、厚與薄、紋理和絲路質(zhì)量全在這一“撈”上。
撈紙工 管家明:撈紙在宣紙108道工序里面是最難的一個,紙的好壞都需要撈紙工去完成。剛開始撈出來的紙是不成型的,也就是廢品。剛開始肯定非常累,胳膊也酸、腰也酸,慢慢習(xí)慣了要好一點。
為了保證宣紙的品質(zhì),撈紙車間不能使用空調(diào)。即使在最寒冷的時候,為了保持手感,管家明也要將手伸入冰冷刺骨的水中,徒手撈紙。
撈紙工 管家明:這里面水溫太低了,加熱水會影響里面的紙漿纖維,冬天很冷,手會生凍瘡。
在日復(fù)一日的撈紙動作中,管家明練出了一手絕技,僅憑手感,就能將每張紙的重量、厚薄、均勻度,控制在最小的誤差內(nèi)。
撈紙工 管家明:現(xiàn)在一天大概撈1100多張,手跟一桿秤差不多,每張紙的差距不是太大,厚度大概就比頭發(fā)絲稍微厚一點點,通過手去感覺。
這邊撈紙工在經(jīng)受著“冰水”考驗,另一旁的曬紙車間里卻是熱浪滾滾。在這間10多平方米的車間里,吳帆正在進行著曬紙操作。
同樣是90后,吳帆在這行已經(jīng)干了8年,由于村子里很多親戚朋友都在宣紙廠上班,從小耳濡目染,讓吳帆年幼時,就對手工宣紙制造有著獨特的情懷。21歲開始,他就跟著師父當(dāng)學(xué)徒。澆濕、拍打、高溫烤曬,這套操作吳帆已經(jīng)爛熟于胸。曬紙車間的溫度常年在40℃以上,烘烤宣紙的墻面溫度,更是高達65℃以上。
曬紙工 吳帆:冬天的時候覺得不辛苦,覺得蠻舒服的,但是夏天的時候特別難熬。那時候太熱了,熱得人都想放棄。有一年是最厲害的,那一個月瘦了十幾斤。
在克服高溫影響的同時,還得保持技術(shù)的穩(wěn)定。其中,把濕潤的宣紙進行分離,就特別考驗曬紙工的手法和力道。手勁大了容易破,力道輕了又揭不下來。牽下紙后,還得用刷子一刷一刷地把宣紙定在加熱的焙面上,吳帆坦言,這是一點一滴壘起來的技術(shù)。
曬紙工 吳帆:一個合格的曬紙工一般保持在15刷左右,刷路到這里不能多了、不能少了,多了就會出現(xiàn)這種紋路,這種紋路就不行了。
現(xiàn)在,吳帆曬出來的宣紙,平整、熨帖、不留褶皺,這背后離不開他夜以繼日的付出。他說,光點角這一個動作,就練了兩個多月,常常練到指尖滲血。
曬紙工 吳帆:兩個指甲酸的,手有時候點到都痛。那時候像壁虎一樣,趴在上面動都不動,就看著點,方便紙揭下來??粗芎唵危且劬ψ屑毝⒅?,不能放松,精神時刻緊繃。有時候也會想放棄,咬咬牙就堅持過來了。
手工制作的宣紙,每一張都有自己的靈魂。從選料到制作成紙,完成108道工序,需要歷時三年才能完成。盡管如此費時費工,但千百年來,這項技藝依然沿用手工制法,機器根本無法替代。
宣紙制作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 周東紅:我們其實以前也用過這個機器做紙的實驗,最終沒有被書法家認可,最關(guān)鍵的就是我們手工撈的紙,紙漿的緊度和拉力都比這個機器做的紙要好很多。而且到了書法家用的時候,他這種感覺機器已經(jīng)代替不了。
宣紙試紙畫家 左汝民:我們宣紙的最主要的一個特性就是一定的吸水性和吸墨性,可以以水阻墨,可以以水導(dǎo)墨,然后它的墨色不發(fā)揮,這是宣紙最主要的特征。書畫紙這一類的特性其實也有,但是它效果沒有宣紙明顯。
曬紙工 吳帆:我以后還是想好好干,看到電視上的書法家用我們宣紙寫出來的,有時候覺得這張紙搞不好是我制作出來的,感覺蠻自豪的。
把握凡與不凡的辯證
吳帆說,有時候覺得書法家用的紙就是他自己做出來的,的確,沒有紙張就沒有書法,沒有紙張也不會有文明的積累與傳播。其實生活中每一份平凡的工作,都有不平凡的意義;反之,再偉大的夢想,都要靠一點一滴的努力來實現(xiàn)。這種辯證,激勵著一個人,也激勵著一個國家。
來源:央視網(wǎng)